「大豆、毛豆、黃豆,都是一樣的嗎?」、「你知道鳳梨可以拿來做菜嗎?」、「你知道醬油是怎麼做出來的嗎?」
當我們外食的次數變多了,對於食物原型的樣子便會漸漸模糊,鳳梨是長在樹上嗎?毛豆怎麼會變成黃豆?黃豆怎麼做成醬油?這些問題都讓這次參與食農教育的屏東的孩子們,好奇不已~
「醬油只是一個媒介,我們希望讓更多孩子認識食物的原型,並且親自體驗這些原型食物相互交集後產出的風味,其實就是我們土地的滋味、生活的味道.」豆油伯行銷總監李明芳、Lulu姊,每年都會來到仁愛國小帶著孩子們一起做料理.
課堂上同學們先從大豆種類與相互關係認識起,包括台灣少有的毛豆品種-茶豆、常見的黃豆、台灣原生種小黑豆、黑豆等原豆,以及使用黑豆與黃豆製作的豆麴(也是釀造醬油的原料),讓幾乎不曾到過田區的孩子們大開眼界,也透過親自品嚐,體驗到不同豆子有著不同的風味.
幾乎鮮少接觸料理的孩子們,這次在Lulu姊的引導下運用當季盛產農作鳳梨,第一次製作醃漬鳳梨醬,從食材洗滌、削皮切片、配置等比例的調味,裝瓶後觀察氣泡反應等都是全新的體驗.
從無到有,自己完成的醃漬鳳梨,期待開封與家人品嚐的那刻.
課堂上Lulu老師也特別使用黑豆麴和黃豆麴來做日常料理,特別挑選生活中常見的虱目魚,製作了滷虱目魚頭、用客家人傳統醃漬蘿蔔做了酸蘿蔔魚湯和鳳梨苦瓜雞湯.
遇到豆油伯小粉絲,謝謝你們的支持.
Lulu老師最後也跟同學們分享:鳳梨是屏東特產,也是最適合拿來做料理的食材,只要學會簡單的醃漬,每個人都可以土地味道的守護者喔.
Lulu老師的食農料理課,我們明年見~